手術前的三思八問 開錯刀時有所聞,不管醫師替你安排任何手術,你都要學會「問清楚」, 醫師則必須「說明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手術,千萬不要做。 「三思八問」能幫助你做好是否接受手術的周全考慮; 至於麻醉問題與手術部位等細節,更要詳加確認。
手術是一種具有侵入性、高危險性的治療,從術前準備到手術結束, 每個步驟都必須嚴謹而確實,才能確保病患的安全。 該院以查檢、開放的問卷方式做前測收集資料, 調查民國九十二年底至九十三年初的手術情形, 結果發現手術前準備的不完整率達二‧二%。
該項調查並發現,術前準備不完整的項目包括以下各項:
不管醫師替你安排任何手術,你都應該學會「問清楚」, 醫師則有必要「說明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手術,千萬不要做。 也不懂得如何詢問。切記,一個不變的道理就是:「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也就是先學會看重自己的健康狀況,醫師才會更重視你的健康問題。
二問:如果我不動手術會怎樣?
選擇開刀是否符合世界標準流程?
醫師做了哪些準備以應付萬一的狀況?
(含草藥的使用)告知麻醉醫師?
監看病人手術後的狀況)情形如何?
建議你可以諮詢其他醫師。 危險性以及手術之後的注意事項與可能情況。 或到圖書館找尋相關資訊。對你的疾病和治療方式多一分瞭解, 你的健康就多一分保障
通常醫院的開刀醫師會露面做些說明,但麻醉醫師則不一定會出現, 此時患者可以要求醫院安排麻醉醫師來說明此次開刀將採取何種麻醉方式, 就像前面提出的「第五問」,仔細地進行詢問。
麻醉科也是排行前三名的科別,但很多病患卻從開刀到出院, 從來都沒見過麻醉醫師。要求醫院安排麻醉醫師說明的另一個重要性是, 國內現今仍存在著由麻醉護士來執行麻醉醫師工作的情況, 相對增加了手術的危險性。 是因為將用來麻醉的肌肉鬆弛劑放在專門冰存疫苗的冰櫃; 而在事件之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麻醉科主任陳坤堡, 曾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該院一再強調該麻醉人員 是領有執照的麻醉師,其實是嚴重誤導了國人對於麻醉醫療的認知。 事實上,國內醫療專業領域只有麻醉專科醫師是被衛生署所承認, 而領有正式合格執照的。 聘請麻醉護士執行麻醉醫療行為,卻對外宣稱聘有麻醉師, 使病人誤以為是麻醉專科醫師,這已經牽涉到密醫與詐欺行為, 嚴重損害病人的權益。 由於國內的麻醉醫師,一定不會自稱是麻醉師, 在這需要病人自求多福的年代,如果有醫院的醫師告訴你, 他們聘有麻醉師,這幾乎可以百分之百肯定不是麻醉醫師,請你要多多保重。 某些醫院為了輔助麻醉醫師照顧病人的需要, 會招收一些專科或護校畢業的護士,教授他們一些麻醉的基本概念與技術, 使其能與麻醉醫師合作處理病人。 通常在累積一年經驗之後,這家醫院就可能發給該護士麻醉訓練的證明, 但這種證明並非能力與學識的證明,充其量只是證明其經歷罷了。 看久了醫師的處理方法,就偷偷當起密醫看起感冒來一樣; 雖然在醫療法實施後,這種門診密醫已經大大減少, 然而,在不為人知的開刀房、風險不小的麻醉業務中, 麻醉密醫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但還有一點必須在手術前做到的是:「詢問醫師,你的手術對象叫什麼名字?」 很多醫療疏失都是由搞錯病患開錯刀所引起; 臨床上就曾經發生過甲病人罹患盲腸炎,卻被誤以為是乙病人的胃出血, 而開錯部位的狀況。
美國骨科醫學會在前年的大會中就提出建議,在幫患者開刀前, 最好將開刀的患肢做記號,以免左腳開成右腳。 開錯腳的情況並非笑話,臨床確實有這類案例, 甚至還有些胸腔手術也會開錯部位。因此,手術前再三確認,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疏失所導致的傷害。 美國骨科醫學會甚至透過傳播媒體的力量,呼籲大眾重視這個動作, 由病患去教育醫師,養成開刀前做記號的習慣。 在開刀之前請病患在患肢上簽名,避免醫師開錯刀。 台大骨科部主任江清泉指出,請病患在患肢上做記號,僅需花費幾秒鐘, 卻能「小兵立大功」,獲得很大的效果,該科從實施這項措施近三年來, 從未發生開錯刀的情況,顯然這雖是小小的動作,卻非常值得推廣。 也許你的主治醫師並沒有這方面的認知,但你也應該主動告訴醫師, 這個動作非常重要,並且提醒他注意自己的手術情況。 再次詢問清楚;患者愈謹慎,醫師相對的也會愈小心,這是很普遍的原則。 進入醫療體系之後,患者可以憑著自己的謹慎態度, 把可能的醫療疏失降到最低;而不是在進入醫療體系之後, 就把身體完全交給醫師和護士。還記得前面提過的嗎? 美國醫學研究機構曾經指出「犯錯是人的天性」,醫師、護士、 技術師等醫療人員也是人,他們也都會犯錯。 |
- Dec 06 Tue 2005 23:36
手術前的三思八問
close
轉載友人電子郵件
《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全嘉莉著,時報出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